该校开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初名算学馆,达德书社,民立小学堂,民国二年(1912年) 更名为达德学校,后增办中学。1925年又增设女中部, 为我省著名的私立学校。 由于达德学校在我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198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反映贵阳、也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的博物馆。
达德学校以“智、仁、勇”、“好学、知耻、力行”的精神点燃了一支贵阳革命与进步的火炬。作为全省最早的学校之一,达德学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始终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率先在贵州创办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
在达德英烈展示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为了新中国建立,达德学校还培养和奉献了20多为烈士。他们中有中共贵州省委委员李策、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队部副队长凌流俊、中共贵州省工委机要工作人员严金牲,以及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定一、袁咨桐、聂汝达、杨光文、刘载铭、截绍民、贺正辉等。
此次参观受益匪浅,了解了达德学校的发展历史,设在礼堂内的达德校史展览,向游人这里不仅是历史名胜,更是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参观达德学校旧址心得体会2
因为我从未去过达德博物馆,所以我打算邀请我的朋友单昌作为导游参观。去参观的头一天,因事去喷水池,行走中华南路的途中,意外看到了“达德学校旧址”。这不是路过几次吗,心想这肯定就是“达德博物馆”了。
同时也在心里嘲笑自己:好无知!索性,独自进去,履行了我“接受爱国主文教育”的参观。
到了进口处,按照提示,先去领取免费的参观券。走进大门,我看到几个六七岁的孩子在追逐玩耍,欢笑着,尽情地打架。看左侧有个书店,吸收了我。
恰进店里,瞧几个妇女在热火朝天的说东道西摆龙门阵,并不时的大声喊叫外面的孩子们不要乱跑了,教他们清静一哈儿,不然要累得满身都是汗水,会感冒的。看样子是她们家放了暑假的孩子。他们听不进去,照样孩子们的欢欢喜喜快快乐乐。
馆内“请勿大声喧哗”等相关规定,像当下好多企事业单位的规章一样,只是悬挂在墙上装装门面、应付检查而已。
我继续往里走,倒是幽静,但参观者廖廖无几。在几个房间里,我不知道是工作人员还是来访者专门下棋聊天。到了“礼堂”门口,只见一位老年男子在用竹竿绑的扫帚打扫屋顶上的卫生。
我上了楼,又见一妇女也很忙碌地在抹洗旮旮旯旯。我问她多久做一次。她说她每天都这么做。我顿生敬畏:
他们好辛苦!
进入陈列馆,到了最应该参观的地方。并得知: 达德学校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初名算学馆,达德书社,民立小学堂,**二年(1912年) 更名为达德学校,后增办中学。
1925年,**女子学校增加并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600多名学生的著名私立学校。由于达德派在贵州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82年2月被省人民**批准,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著名共产党员王若飞烈士1905年进入贵阳达德学校,1912年在贵阳群芳书店任书记员,1917年在贵阳达德学校任小学教师,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同年12月,他考入贵州省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他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5月回国,坚持求学并寻找革命真理,于10月从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底,王若飞、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欧洲发起并组织了中国青年共产党。王若飞的二叔黄齐生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时任贵州省对外联络代表**,以**的身份闻名。
为了留下“到此参观”的影像,我冒昧地违犯了“参观过程中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的规定,不时地拍照,没人制止。在展厅里,我看到了一件他不知道的雕塑。它是泡沫纸做的,右耳受损。
参观结束后,我下楼看到屋檐的屋顶在阳光下很亮。我举起相机,但看到一小块蜘蛛网丝在木柱和一端横木的直角处闪闪发光。这环境,与那位妇女所称“天天都打扫”不相和谐。
这次访问受益匪浅。我知道达德学校的旧址,它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成为忠厚的皇宫。穿过忠烈宫操场,是达德学校旧址的主体部分,是典型的明清四合院。位于礼堂内的达德校史展览,不仅是旅游者的历史景点,也是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