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4-06-08 20:45:54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本文共2593字]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

“德”字形从“彳”(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其意指道德、品德。。《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要做到“学”、“问”、“让”,才能算是有“德”。《易·乾卦》曰:“君子进德行业。”唐孔颖达注:德,德行;业,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品行,建功立业。引申义有美好的品行,良好的志向及有道德而贤明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以聚焦“三农”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这种“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回答了社会主义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乡村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央顶层设计,既是对新时代“三农”发展方向的指引,更是为“三农”发展目的所在的期待。

从“三治”内容看,“自治”是目的,“法治”和“德治”是方法、是手段。“法治”和“德治”在新时代农村“自治”的过程中,犹如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是“德治”使用成本低、易推行的是“德治”;使用效果好、巩固久的还是“德治”。因此“德治”重要性对我们农村基层干部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农村治理的现实过程中,我们有部分干部由于政治学习不够,理论水平不高,服务宗旨不明,奉献意识不强,在推进“德治”的过程中,降低品行要求,淡薄价值取向,目无法纪规范,出现了“德不配位”的现象:政治没底子,胸中没点子,做事没脑子,工作没着子,找人没路子,说话没刮子,处事没谱子。结果是工作做不好,经济上不去,人缘修不到,领导不认可,群众不买账,位子坐不长。更有甚者,辛苦几十年,一个跟头“回到解放前”。

“德不配位”的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工作热情高,整治觉悟低。这种人只知道埋头拉车,不注意行路方向。只去做事,不学政治,不讲正气。不注重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不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造成政治免疫力低下,稍不留神,就容易触碰“红线,甚至稀里糊涂踩上了“地雷”。

第二、自信认知高,辨别能力低。由于政治敏感性降低,加上平时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遇到矛盾和问题,偏听偏信,主观臆断,不去研判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失去了公平和原则,失去了民心和信任。

第三、私利欲望高,服务水平低。这部分人认为做干部就是有地位,有权力,凡事得有好处。不是想方设法为群众多做事,做好事,办成事,而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深刻谋划权益大小,千方百计去争名夺利。

第四、忍辱能限高,进取意愿低。这种人不但工作不思进取,自甘落后,尤其是面对领导批评脸不红,针对群众指责心不惊。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好归你好,我差由我差,只要年底工作拿回家。

诚然,“德不配位”的现象不限于上述几种,但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党的一些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部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使得相关中心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出现频繁,经济发展受挫,群众上访不断。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那么如何能让这决定因素起到决定作用,改变“德不配位”的现状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致力学习教育,在提升党性修养上锁定一个“高”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两个一群”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但是这个“高素质”从哪里来?一是自身的严谨治学,学思结合、学做结合。学文化、学技术、学党性、学法规,才能有高水平高素养。二是集体组织参观学习,观摩教育、培训实践,打造磨炼。只有党性修养高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二、抓好示范引领、在强化思维意识上注重一个“新”字。

在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干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优秀的先进的典型人物来教育引导农村干部,让他们从思想深处去掉“做官”的思维,立足服务的理念。用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病战风沙的勇气,教育我们的农村干部如何去“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的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上的一块砖的奉献精神,教育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来增强为民办实事的信念。用江苏省优秀党组织书记沈向明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树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

思维观念新了,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更不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三、坚持问题导向,在立足干净担当上突出一个“真”字。

近年来,随着巡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市内外查出了不少违反“八项规定”、不少侵占集体财产,侵害群众利益,以及一些无视党纪国法的违法违纪案例。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案由,绝大多数处于:放松学习提升,淡化党纪国法,造成思想不干净、心灵不干净、手脚不干净。因此不能做好工作履好职责,轻者收到法律处分,重者收到法律制裁。

因此我们要用巡查组对各村检视的问题或用周边身边人和事,来教育身边的人。一是教育部分人悬崖勒马;二是教育部分人亡羊补牢;三是教育大家前车可鉴遵纪守法。做个真干部,当个好公民。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现实案例,来教育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树正气、做真人,干实事。

四、谋求良好效果,在提高工作能力上着力一个“强”字。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施行的最后“一公里”,是上级千条线落地生根都要穿过的“一根针”,是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低层“一搭桥”。这些都是说明农村基层干部位置特殊,作用关键,功能重要。因此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养和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十分必要的。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整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提升能力、谋求效果,是农村基层干部改变“德不配位”现象,达到强本领、补短板、促善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补钙质强筋骨,促使能作为。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学政治树正气,学技术提本领,一改软弱无能的表现,主动去为群众有所作为。

二是抓考核强责任,促使多作为。开展月晒、季评、年考活动,让群众评判,由上级考核,与报酬挂钩,让广大基层干部催生多作为的动力。

三是重激励强担当,促使敢作为。在群众评议和上级组织考核的前提下,设立多个奖项,如进步奖、满勤奖、经济提升奖、群众满意奖、集聚提升奖等等,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作为招聘选用的条件,促使人人想作为,个个勇担当蔚然成风。

只有这样,农村基层组织才能更牢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主体功能,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坚定不移地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从胜利走向胜利。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本文共259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